学报编辑部

  • 当前位置:首页  学报动态
  • 坚守学术评价的本质和逻辑

    新闻来源:学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18-09-25浏览次数:395

    在学界,评价一篇文章的学术水平,往往视其发表在何种级别的期刊,倘若期刊的级别高,那么论文的水平就高。这样一来,学术评价客观上就体现为对期刊的评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已呈现一些新动向,学术评价的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不再膜拜影响因子

    我们看到,曾经一度备受推崇的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渐次失宠,对期刊评价的影响力不再如初。众所周知,期刊影响因子由美国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等于1963年提出,并最先应用于汤森路透公司的期刊引证报告,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学界追捧。在中国,影响因子更是被视为评价期刊级别、反映学者学术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不过,影响因子在使用中一直饱受争议,就连这一指标的设计者也承认:即便一篇文章发表在顶级期刊,它也可能永远不被人引用,故而以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评价一个学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是不合理的。该指标的设计者们同时也坦承:SCI数据库仅仅是一个评估工具,而不是评估学者科学研究能力的严格标准。

    近年来,影响因子再度引发关注,20167月,汤森路透宣布出售旗下的知识产权与部分科技业务,其中包括Web of ScienceThomson InnovationThomson Reuters Cortellis Thomson IP Manager等,令学界震惊的是出售的业务中竟然还包括了风行全球的SCI。无独有偶,美国微生物学会也在官网上宣布,旗下期刊不再支持影响因子,承诺不向研究人员宣传和推广影响因子,并将所有的影响因子标识从期刊网站上撤下。该学会认为,影响因子是一个扭曲的评价系统,它损害了科学本身,阻碍了科研工作的交流。在中国,久负盛名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于20171月剔除了6家高校学报,更引发了期刊界的热议,一些学者批评中国学界过度注重学者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发表文章,导致了中国优秀学术资源和大量科研经费的严重外流,倡议不再膜拜影响因子,重构期刊学术评价体系。

    数字期刊将占据主导地位

    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期刊数字化逐渐成为主流。20152月,美国期刊协会正式推出“期刊媒介360”方案,该方案建立了一套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发行和受众市场变化的全新的受众计量准则,规定了期刊的发行方式可包括印刷数字版、网络版、移动版、视频版和社会化媒体版等5种形式。可预见的是,国际学术期刊的内容将更多地以网页(Web) 或者超级文本标记语言(HTML)等形式呈现,论文内容会更加丰富。

    未来,数字期刊将在数字信息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价值,而纸介质版本的期刊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只起保存馆藏之用。而且,随着数字文献保存优势和长期保存技术的提高,纸介质期刊的保存价值也会逐渐丧失。同时,由于对科研海量信息的快速需求,纸介质版期刊发行模式日益显现出局限性,科学家和学者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化集成平台来获取学术期刊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要依赖大型集成检索传播平台的强大功能。

    正是在这种需求的趋动下,Google ScholarPrimoSummons、百度等成为了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首选检索系统。一些跨出版社、跨图书馆的集成检索平台中高度集成的海量信息和灵活便捷的检索功能正成为学术论文检索、科研资源获取和传播的最佳手段,小型的单个期刊和出版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加入大型网络平台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

    评鉴机构面临方法论瓶颈

    影响因子失势、学术期刊日趋数字化、集成检索传播平台应运而生,这种学术大背景的变化,客观上体现的是人们对传统学术评价准则的不认可、不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厘清学术评价的本质,澄清学术评价的逻辑。

    长期以来,如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水平,一直深受学界关注。关于其评价标准,国内的多家评价机构各执一词。事实上,一本学术期刊品质的优劣,根本的标志只有两个:一个是刊文水平,另一个是编校质量。刊文水平包括所发论文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等;编校质量则包括所刊论文语言的流畅、标点的精准、引证的严谨、撰写的规范等。

    刊文水平体现为期刊的内容,编校质量体现为期刊的形式。评判一本学术期刊的品质,或认定是否为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本质上就是要评判期刊的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将学术期刊按门类,如经济类、管理类进行评判排序,本质上就是要将期刊的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进行整体比较,这是期刊排名定序的逻辑起点,也是期刊评价应当遵循的根本准则。

    期刊评判的客体是期刊,评判的内容是期刊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任何一本期刊都是系列出版物,这就涉及期刊发文的时点和时段问题。期刊评鉴机构发布的信息表面上似乎是一个时点上期刊的状况,而实则是一段时期期刊的状况。因此,若以一个时点,如以某一期杂志的刊文水平和编校质量来代表整个期刊的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显然样本是太小,由此作出的判断是不为真、不可信的。撇开编校质量不论,将不同学科期刊的发文水平进行评判比较,无论是对专家还是对评鉴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任何一个专家都只是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而不是通才。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学者敢放言能品鉴一个学科门类里所有文章的学术水平。现实中,即便对不同学科的单篇文章的学术水平、社会影响进行比较都十分困难,更何况是要比较不同学科的一批论文与另一批论文的学术水平。这里存在一个方法论瓶颈,是横亘在评鉴机构面前短期内难以破解的重大难题。

    作定类描述

    是学术期刊评价的理性逻辑

    比较评判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也就是要比较评判论文的意义、价值、影响和贡献等,这显然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现在一些学者总是乐于以定量分析取代定性研究,对任何需要比较评判的对象或事物,都企图通过一个数值给大众一个明确、清晰的说法。这种貌似精准确定的结论,实质上给人的是一种错觉,是自然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束缚和绑架,这不但无助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反而十分有害。

    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以定量的方法研究需要定性分析的问题,会得出相对明晰、能让人理解接受的结果,但并不是任何场合定量分析都可以取代定性研究。包括经济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现象,有其特定的发生背景、特定的内涵实质和特定的表现形式,很难将此类复杂的系统结构和逻辑思维过程勾画成一个坐标系,以十分制或百分制的刻度来精准计量。诚如法官断案,有罪无罪只能定性判断,通过任何模型或打分来对案件定性都是危险的;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判,也只能是定性分析,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试图以正负数和十分制计量人物的功过也是不科学、不理性的。

    一如定性分析的基本要旨,对学术期刊的评判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现象描述,这需要真实;第二层次是逻辑分析,这需要客观;第三层次是价值判断,这需要公正。三个层次中,现象描述和逻辑分析比价值评判更重要,评判心态比评判方法更重要。三个层次中,越往后主观性越强,对评判者专业水平和素养的要求越高。这种复杂的人类认识和认知过程,以任何定量模型、计量分值或当量值都是难以精确刻度的。即便有结果推出,也很难经得起推敲和实践的拷问。

    人类需要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对既有环境和现实有较清楚的认识和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无法用数理化描述的,也是无法用自然科学手段来研究和表达的。知名的期刊可能发表低水平的文章,而不知名的期刊可能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一本期刊此时刊发了低水平论文,而彼时可能刊发高水平论文。因此,遵循二元评价准则,对学术期刊的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进行定性分析,作定类描述,粗略分出期刊的等级而不是打分排名,这是学术期刊评价至为理性的逻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版权所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编辑部联系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430205 投稿邮箱:430205@163.com